其他大臣也觉得杨首辅的决策太不靠谱,很快便拟出了一个备选方案。备选方案是经安陆北上,从汉江坐船北上至襄阳,再从襄阳骑马途经河南至河北香河,从香河出发到通州,然后进京入宫。这样既不伤龙体,又光明正大。这条路线又遭到了朱厚熜的反对。他认为,从汉江乘船是逆流而行,自己登基名正言顺,此举太不吉利,因此坚决不肯!
网络配图
这下群臣急了,只好制定了第三套方案,这才得到朱厚熜的认可,从安陆到北京整整用了三十天时间,这才来到皇城根下的正阳门(今称前门)。永乐皇帝当年传谕后世子孙,但凡登基都要从此门而入,否则其位不正。
朱厚熜意气风发地想阔步前行,没想到被当头浇了盆冷水。
礼部员外郎杨应奎宣旨:不得从此过,请走东安门,到文华殿暂住。兴致正高的朱厚熜立刻晴转多云。走东安门,居文华殿,这不是迎皇太子的规矩吗?他立刻拒绝,坚持要走正阳门。
礼部官员无奈,只得回去禀报位居一品的内阁大学士首辅杨廷和。此刻杨廷和已铲除了江彬,又有拥立新皇之功,再加上张太后口谕:“一如廷和请,事乃定!”(只要是杨廷和说的,就定下来)威望之高亘古绝今,这下当着百官面子被辱立刻下不来台,于是立刻说道:“今即称其帝,后何以再加其冕?”(现在就自称皇帝,以后怎么加冕)仍要按既定的皇太子礼仪行事,并且强硬地表示,张弓岂有回头箭?可是朱厚熜却偏偏来了个回头箭。
在看到去而复返的大臣们态度坚决地让自己先走东安门,行太子之礼,于是朱厚熜叹了口气:“好吧,我不去正阳门了,东安门我也不去了,我要回安陆老家。”
这下,北京城内陷入了空前的恐慌,这可急坏了百官,更惊动了后宫。张太后传来谕旨:天位岂可久虚?嗣君暂居行殿吧,然后让百官劝进。这等于打了个圆场,在形式上确认朱厚熜为皇帝,然后再按皇帝的仪式让朱厚熜入宫。
杨首辅自然见好就收,但心中早已盘算好让朱厚熜屈服的招数。首先是年号问题,首辅杨廷和与礼部尚书毛澄早就议好了年号:绍治。“绍”为“继续、继承”之意,也就是要新皇承继先帝之统的意思。朱厚熜没有同意,力主自己的年号自己做主,改年号为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