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奘中国史上最成功的一位出国留学生

  澎湃新闻:他决定西行的真实动机是什么,为何会成为一名“偷渡客”?

  孙英刚:首先玄奘肯定不是像《西游记》里讲的那样,是被唐太宗派出去的。他实际提出过出去的请求,但并没有得到回复,所以最后被迫“偷渡”出去。关于玄奘西行的动机,除了受到前贤如法显事迹等人的感召,主要是随着对佛学造诣的提高,感觉很多学说分歧。当时,随着佛教在中土传播,由于对原始佛典的理解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学说,一方面,这可视为是对佛教原教旨主义的背离,标志着中国佛教具备了在印度和中亚佛教之外独立发展的能力,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对于玄奘等僧人来说,却希望去印度找到最初的原典,来化解翻译或解释带来的记载差异问题。

  那么有个契机就是武德九年(626),有一位来自印度的僧人波颇到达长安,组织译场,许多中国僧人都参加他的译场,玄奘就从他那里听说在印度的那烂陀寺有位戒贤法师讲授《瑜伽论》总摄三乘之说,因此就产生了去印度的想法。玄奘结侣上书朝廷,要求西行,但是被拒绝了。似乎唐太宗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儿,所以等玄奘回来之后,太宗还谈起他怎么没有经过允许就出去等等。澎湃新闻:玄奘的取经路线应该就是丝绸之路吧。

  孙英刚:对,他走的就是已经成熟的丝绸之路。

  我们今天看地图他绕得很远,先绕到中亚,再从中亚经西北印度进入印度腹地。可能有人会问,中国和印度不就挨着的嘛,他怎么绕这么远?但这条路就是当时成熟的交通路线,商旅、使节、高僧走的都是这条路。横穿青藏高原在当时还不是一条常规路线,一般人不会去走。

  商人跑来跑去是为了求利赚钱,像张骞这种使节也是应募出使,为了建功立业,而像玄奘、法显这些人就是纯粹为了信仰,这是玄奘的伟大之处。

  澎湃新闻:抵达印度后,玄奘的主要活动有哪些?

  孙英刚:这些我们就只能根据他在《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来说了,其中有些我们相信,有些也不信。比如玄奘记载了一段与印度戒日王的对话,他说当时《秦王破阵乐》已经传到印度,戒日王还问起过他相关内容,但我觉得这不太可信,因为《秦王破阵乐》是歌颂唐太宗的,怎么那么快就传到印度?而且玄奘还说因为这首乐曲,印度的君主对秦王(“秦”是李世民登基前的封号)也很仰慕,所以这些话就很让人怀疑是不是他编出来为了讨好李世民

  不过应该说,玄奘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位留学生。他在印度那烂陀寺跟随戒贤法师学习5年,成为“十大德”之一。玄奘的声望达到顶峰是戒日王在首都曲女城为他举行无遮大会,据说没有人能够“诘难”他,但这些都是玄奘自己讲的。

  无遮大会后,玄奘就决定回国,当然有很多人要挽留他,就像现在留学生回国时一样。不过当时劝他的理由是,印度是“佛土”(佛陀出生的地方),回去则是边缘地区,但玄奘最后还是坚持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