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后一次救国机会在哪?崇祯皇帝议和之谜!

皇太极的心态暂且按下不表,我们只需知道大清一直有与明朝议和的心就是了。我们再来看崇祯这边,由于自恃“天朝上国”,明朝对与后金议和一直以来都是持冷淡排斥的态度,但是,随着关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关外明军节节败退,崇祯还是坐不住了。崇德七年,明清两军在关外爆发了松锦大战,此役,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只剩三万残军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之后明朝在关外的城池悉数陷落,主帅洪承畴被俘。松锦大战刚结束不到一个月,明朝的使团就到了沈阳,与皇太极开始商量议和。

网络配图

尽管此时清军入关灭明已经十拿九稳了,皇太极依然同意议和,而且甚至还做出了很大的让步,暗示明朝一旦协议达成,他可以取消帝号,向明朝称臣。

但是,这么关键的历史机会,最后却坏在了一个人的手里,此人就是明朝的兵部尚书陈新甲。

事实上,此次议和,是崇祯皇帝授意下秘密进行的,因为如果公开提出议和,显然会遭到舆论的猛烈攻击。而为崇祯皇帝执行这项秘密使命的,就是兵部尚书陈新甲。此次明朝使团沈阳之行,领衔的便是兵部职方马绍愉,他在沈阳完成使命后,带着皇太极给崇祯皇帝的一封长信回京,并且将议和的情况写成了书面材料汇报给了顶头上司陈新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