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茶花女》 被译介到中国:曾经长销8年

  它打开了中国看世界文学的窗口,也迪了思考

  从晚清开始,茶花女薇奥列塔俨然最走红的外国小说人物。不少作家为显学识才情,都要在写作中带它一句。《文明小史》 第23回有言:“英雄男女不可分,文明国有茶花女”;《孽海花》第12回则称彩云打扮得如“茶花女化身”。《新茶花》 《碎琴楼》 《柳亭亭》等 《茶花女》 模仿之作也纷纷问世。有研究认为,《茶花女》 的此类影响还一直绵延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包括端木蕻良的 《新都花絮》、曹禺的 《日出》等,都依稀可见其身影。甚至连当代著名作家王蒙的名字,也由其父好友何其芳受 《茶花女》 男主人公“阿蒙”(现译作“阿芒”) 发而得。

  为何一部通俗的爱情小说会在崇尚域外科学译作的晚清有如此深远影响?陈思和以为,与其说 《茶花女》 在文学艺术的价值上对中国现代文学有怎样深刻的感召,不如看成小仲马所揭露并批判的法国黑暗社会现实,与中国当时“损不足以补有余”的状况有颇多相似。“它本质上就是才子佳人、门第之见的通俗故事,中国由古至今相类似的爱情传说、小说不胜枚举。”陈思和说,加之译者林纾极具古韵的遣词造句增强了《巴黎茶花女遗事》 的文心笔意,“当时人们追捧茶花女故事,其实追逐的是一曲由练达、雅致文言文谱就的、中国传统门第间的爱情悲歌”。

  毛时安也试图从当时的中国社会背景来破解一部外来小说的风行,“那是新文化运动之前,社会的思想蒙已初现端倪。国人欲脱蒙昧时代,提倡个性解放。因此,当时的中国人很容易从 《茶花女》 所控诉的阶级壁垒中找到自己意图挣脱阶级束缚的心理认同。这就像新中国成立后,《婚姻法》 出台时,《梁祝》 《罗汉钱》 《小二黑结婚》 等一批讨伐旧式婚姻的文艺作品广受欢迎。”

  在学者看来,《茶花女》 在中国的初时风靡,实在是特定时期使然。“中国人需要了解世界,这本通俗的爱情小说可作为媒介,在它之后,国外经典小说越来越多被引进中国。”陈思和坦言,从传播角度看,《茶花女》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确有影响。“但它倡导的爱情却是‘占有式的感情’,并不值得推崇。这一点,当中国人在此后陆续见到俄罗斯小说里‘爱即奉献’的表达之后,才越辨越明。”

  《茶花女》 开一扇窗,窗外另有天高地阔。毛时安说,中华民族是个兼容并包的民族,在较长的文化发展进程中,中国文艺对人类和西方优秀文化不断学习、扬弃。由此,我们的文艺百花园才有源源不断的、新生的艺术养料。或许,这就是以 《茶花女》 为代表的一批世界经典作品,能够扎根中国文化土壤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