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王昭君因得罪画师,所以被选中去和亲。历史故事把这段经历描述的有血有肉。但是历史真的是这样的吗?或许“昭君出塞”的故事并非那么传奇。
网络配图
“昭君出塞”其时匈奴经历了“五单于争立”的窝里斗,国力早已江河日下;而汉元帝坐享“昭宣中兴”之成果,建昭三年(前36年)在西域又灭了郅支单于,朝野集体牛哄哄的,呼韩邪却是抱着“且喜且惧”的心态来的,哪有和亲的必要?然则王昭君的故事还是名动青史,成了传奇,这又是为何?
一个被打服了的匈奴首领,到宗主国朝谒,好吃好喝,全程免单不说,汉元帝的各种赏赐也让其跪了。呼韩邪单于眼泪哗哗的,心里说,陛下对我这么好,这辈子给您当儿子是不成了,请您同意我给您当女婿吧,“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汉元帝舍不得自己的女儿,其他女子他是舍得的,于是乎后宫一位姓王的良家子远嫁了番邦。《汉书》记载的“昭君出塞”背景,大抵如此。
传奇不?一点儿也不,寻常赐婚罢了,连和亲都不像。历史上的和亲,通常带有一定的屈辱感,用女人换和平,即意味着真刀真枪干不过人家,说起来也是没脸。“昭君出塞”则不同,其时匈奴经历了“五单于争立”的窝里斗,国力早已江河日下;而汉元帝坐享“昭宣中兴”之成果,建昭三年(前36年)在西域又灭了郅支单于,朝野集体牛哄哄的,呼韩邪却是抱着“且喜且惧”的心态来的,哪有和亲的必要?然则王昭君的故事还是名动青史,成了传奇,这又是为何?
如果正本清源的话,也不难解释。史家虚构,一也。我个人总结为“心生‘悲怨’犹可信,画工所误实无稽”。心生“悲怨”说,出自《后汉书·南匈奴传》,大意是说,王昭君入宫多年,见不到皇帝,心里有气很不爽,听说朝廷“招聘”外嫁女,就毅然决然应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