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反感韩信原因:韩贪得无厌 一门心思上爬

  公元前202年,刘邦起用韩信,拜韩信为大将军,并笼络了善战的彭越英布。这一年,韩信一鼓作气灭掉了黄河以北的所有诸侯,楚汉之争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网络配图

  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与项羽在垓下会战。刘邦约定韩信彭越英布的部队一起合围,但是他们就是按兵不动。韩信甚至来信,要求刘邦封他为王,不乏威胁的意味。这时候,刘邦满脑子就想着一件事:灭掉项羽。于是,他表态,只要你们合围项羽,函谷关(今河南三门峡)以东的土地我不要了,你们三个人平分。在几路大军的合围之下,项羽兵败自刎于乌江。项羽自刎的第二天,刘邦就解除了韩信的军权,夺了他的齐王印。几年后,韩信萧何吕后谋杀于未央宫里。

  三类人才,区别对待

  易中天讲过,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我该怎么办啊?”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

  楚汉之争时,刘邦麾下的确人才济济。这些人才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一世之才,就是从刘邦起兵就跟随他,同甘苦共患难,始终如一的人,比如萧何;第二类是一时之才,就是在刘邦夺取天下的某些关键阶段,效力于刘邦的人,像韩信彭越英布就属于这一类;第三类是一事之才,就是只为刘邦做成功一件事的人,比如丁公和侯公等。

  萧何刘邦的同乡兼同事,两人有着非同一般的私人关系,刘邦萧何列为开国第一功臣。但是,刘邦做了皇帝之后,认为萧何位高权重,对他有所防范。晚年的萧何对国事一直保持沉默,委曲求全,付出了沉重代价才没有把身家性命搭上。

  对待韩信这个从项羽阵营中“跳槽”过来的人,刘邦开始并不看重。韩信托夏侯婴和萧何推荐自己,刘邦很反感,认为韩信贪得无厌,一门心思想往上爬。直到萧何半夜跑出军营,追回逃走的韩信刘邦才决定和韩信见面。见面后,刘邦心里很清楚,他要夺取天下,用得着韩信。但是,正如韩信自己所说,“狡兔死,走狗烹”,项羽覆灭之后,韩信也迅速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