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史上善终皇帝身后5大儿皇帝的多舛命运

  4、南朝刘宋少帝刘义符

  南朝刘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其开国皇帝高祖刘裕病危,召年仅17岁的太子刘义符到跟前嘱咐,并命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等为顾命大臣,辅助幼主,并亲自写诏:“后世若有幼主,朝事一委宰相,母后不烦临朝。”后事安排妥当,刘裕于西殿溘然去世,终年60岁。刘义符随后继位,即位少帝。

  刘裕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史称其为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六交之后。刘义符于东晋义熙二年(公元406年)生在京口(今江苏镇江),此时的刘裕举兵讨伐桓玄成功,为今后大业奠定了基础,又加上中年得子,可谓喜上加喜。刘义符自然也成了父亲的掌上明珠。刘义符自小不爱读书,平常周围尽是一班被正人君子所不齿的小人,但他的父亲刘裕忙于建功立业,代晋称帝,无暇顾及对儿子的教育。

  新帝刘义符即位之初,理应为刚去世的父亲守灵尽哀,但他却在后院与随从们练武习阵。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位顾命大臣感觉刘义符无德而对他越来越失望,便密谋废帝另立。景平二年(公元424年)四月,刘义符被废为营阳王,他的弟弟宜都王刘义隆承继大统。六月,被幽禁在吴郡金昌亭被中书舍人刑安泰等人活活打死。死时年仅19岁。

  5、蜀汉后主刘禅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夏四月,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刘备东征孙吴,历经夷陵之战大败而归,暂住白帝城,一病不起。急召丞相诸葛亮、太子刘禅及其他儿子嘱托后事;后在白帝城永安宫病逝,享年63岁,尊为汉昭烈帝。刘备去世后,17岁的刘禅继位为帝,改元建兴。

  刘禅倒也有自知之明,他按照刘备生前遗言把一切政事都交给了诸葛亮处理,自己只管一些礼仪罢了。诸葛亮觉得刘禅年少不懂事,也就总揽朝政,无论大小事情,都由自己决定。这段历史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在此不再赘述。这里要说的是,同样是少帝,正因为刘禅自知之明,并不是史书上表达的那种“扶不起的阿斗”,才有后来的“乐不思蜀”,才换来善始善终。

  弱小的蜀国,在诸葛亮姜维等几任穷兵黩武之下,还能苟延残喘地与魏晋对抗数十年,直至国王被擒,并在魏晋度过了近十年的寄人篱下,但得到了善待,到西晋泰始七年(公元271年)死于洛阳,享年6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