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帝王陵墓 水银助秦始皇遗体保存完好

  郭志坤认为,秦始皇死后,初采降温之法,寻得水银之后再将遗体“洁身”,以多层丝绸包扎起来,再浸泡在水银棺之中。从有关记载来看,水银是那个时代常用的防腐剂。炼丹术所生成的水银,是金属物质却呈液体状态,圆转流动,容易挥发,显得与寻常物质相异,怪异现象使得古人感到神奇。由于水银有杀毒灭菌之效,所以炼丹家认为服用水银这样“不败朽”的东西,可以使人的血肉之躯也同样“不败朽”。

  20世纪末,中国考古专家曾在秦陵地宫表面检测出大片强汞区域,其结论是,秦始皇陵地宫里隐藏着大量的水银。同时《史记·秦始皇本纪》也有这样一段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陕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学理推论,地宫中的水银正如司马迁所描绘的那样:以百川、江河、大海为蓝本。保守的估计至少有100吨的水银。郭志坤认为,在陵墓中使用水银,目的不仅是营造恢宏的气象,更有保护秦始皇遗体的意图,甚至可以利用硫化汞的有毒气体防止盗墓贼入侵。

  赵高胡亥将鲍鱼与“尸体”放在一起以乱其臭

  但是持不同看法的专家认为:秦陵地宫虽然没有被盗空,但是秦始皇也许只剩下一把尸骨了。其理由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正值酷暑,遗体不易保护;当时“尸体”未运多远,便发出了熏人的臭味,为了防止臭味扩散,走漏“风声”,赵高胡亥立即派人从河中捞了一筐筐鲍鱼,将鲍鱼与“尸体”放在一起以乱其臭。

  这些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棺载辒辌……会暑,上辒车上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