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生前屡遭打击,死后光芒万丈
日本天保十二年(1841)10月11日,田原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年迈的母亲前来探望软禁中的渡边华山,她看到沉默的华山忧容满面,憔悴不堪,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心头。乘母亲不注意的时候,华山独自进入里屋,拔出短腰刀切腹自杀,并回刀刺破咽喉,自尽而死——这是日本千百年来标准的武士切腹动作。渡边华山知道,按武士的规矩,既然选择了最崇高的死亡方式,将自己宿于肚腹中的灵魂向世人展示,以保持一个武士的尊严和名誉,就必须把它当作一件非常庄重规范的事情来做,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与疏忽。渡边华山的自杀报告送达监禁惩罚他的幕府后,幕府派来检尸官,将渡边华山的遗体从石灰缸里取出,确认是武士的漂亮自杀,在场的人都流下了崇敬的热泪。
华山自杀时给长子立下了遗书:
你的祖母活着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要让他高兴,孝敬她。你的母亲是个不幸的人,也要孝敬她。即使自己饿死也要养活两位上人。不忠不孝之父渡边登。
日本近代史上最明亮的一盏思想之灯,就这样在悲风苦雨中黯然熄灭了。这一年,渡边华山年仅四十八岁。
与渡边华山凄凉悲壮的死相比,林则徐也许略为幸运,却也同样掺杂着英雄末路的辛酸苦涩。他早生于渡边华山八年,晚卒于渡边华山九年,享年六十六岁。清道光三十年(1850),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迅猛崛起,清廷震骇,举国惶惶。咸丰皇帝这才想起居家养病的先朝重臣林则徐,频频下旨要林则徐回京商讨对策。“五更风雨梦千里,半世江湖身而忧”,面对这份“圣眷隆恩”,饱经忧患且病痛缠身的林则徐早已心灰意冷,疲于应诏。他索性采取拖延观望的办法。可是这年的9月13日,道光又接连降旨,任命他为钦差大臣,严令立即“驰赴广西会剿”。这时已逾六十六岁高龄的林则徐,接到这份最后通谍式的“上谕”,不得不于28日抱病“就道”,带病起程。军情紧急,前方催迫不已,他当时只好痛苦呻吟着平躺在轿里,由他儿子林汝舟陪同,每日火速疾行百里,历经闽粤山关来到潮州。林则徐本来身体就极度虚弱,加上日夜兼程,旅途劳累,不料引发心肺疾病,病情急剧恶化,于11月死在广东潮州普宁县。
“可怜万里平戎策,都付萧萧暮雨中”。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两位当时分别代表自己国家最先进思想的人物,在世时都饱受打击,毁誉难分,可一旦撒手西去,人们好像顿时恍然大悟,发现了他们宝贵的价值,纷纷给予慷慨褒奖。林则徐之死震动朝野,举国叹惋。咸丰闻讯,不胜惊悼,特地颁发《御祭文》和《御赐碑文》,赠太子太傅衔,谥“文忠”。悲泪难忍之际,年轻皇帝还情不自禁挥起御笔,撰写了一副笔调深沉,感情恳挚的挽联:
答君恩清慎忠勤,数十年尽瘁不遑,解组归来,犹自心存军国;
殚臣力崎岖险阻,六千里出师未捷,骑箕化去,空教泪洒英雄。
而在日本,冬去春来,阴晴圆缺,渡边华山竟然由思想狂悖的幕府“罪人”,一跃成为精忠报国的近代“功臣”,成为日本人心目中光芒万丈的“神”。随着皇国思想的泛滥,至二战时日本战败为止,渡边华山一直被作为“忠君楷模”而编入修身课的教科书,更被作为“勤皇护国烈士”、“大东亚护国之神”而供奉在华山神社,将渡边华山深邃闪光的思想都淹没在皇国思想之下。一生落拓潦倒的渡边先生也许做梦也想不到,他有朝一日会享受如此隆重的“殊荣”吧?
英雄都付浪淘沙,逝者如斯总不归。林则徐与渡边华山的命运缩影,何尝不是中日两国的国运定格?历史好比连续剧,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又来去匆匆。我们用什么标准去评定其是非功过、成败兴亡?当时间的洪流喧嚣渐息,岁月之河雪尽江清之后,我们才得以走近林则徐和渡边华山真切的悲欢际遇,体味他们内心的纷争纠葛,拂去他们身上鲜为人知的尘埃,露其真容;也擦掉强加于他们身上的唾沫,还其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