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圣君”隋炀帝为什么被扭曲?

  609年,隋炀帝率大军从京都长安浩浩荡荡的出发到甘肃陇西,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这次出行绝不是游山玩水,个人玩乐的。因为西部自古大漠边关、自然条件环境恶劣,隋炀帝还曾遭遇到暴风雪的袭击。此峡谷海拔三千多米,终年温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冻死大半,随行官员也大都失散。隋炀帝也狼狈不堪,在路上吃尽苦头。隋炀帝这次西巡历时半年之久,远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义重大。在封建时代,中国皇帝抵达到西北这么远的地方,只有隋炀帝一人。隋炀帝西巡过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进一步促成了甘肃、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隋炀帝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史臣纷纷前来朝见,表示臣服。各国商人也都云集张掖进行贸易。隋炀帝亲自打通了丝绸之路,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绩。为炫耀中华盛世,隋炀帝杨广在古丝绸之路举行了盛大的万国博览会,这更是举世创举。

  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大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

  以上这些建树,不论放在哪一个君主身上,都是彪炳史册的功绩,这足以让一个君主在历史上赢得千古圣君的美名。可是,隋炀帝却没有。相反的是,对于他的这些建树,历史竟然无情地视而不见。

  隋炀帝造京杭大运河有功,但是他太耗费民力,每次一召一百万人民,男的没了召女的,民心惶惶:后来他又费了大量民力,造大船南游,这是他后来灭亡的导火索之一。同时他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三赴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太重,损伤国体,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他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人民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造反,为大隋王朝的覆灭打下了伏笔。但大隋是有能力平定起义、叛乱的,这一点可以从他的手下李渊的军队后来平定叛乱可看出。

  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这和后来编写史书的人的观点有关,加上对他的谥号“炀”是最贬义的一种,所以,后来的人们都认为杨广秦二世胡亥一样,是最坏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