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快三十岁了,但是办起事情来却还像个毛头小子一样,这是刘备的不可思议之处,也是他的可爱之处。可惜后来《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了突显刘备的长者之风,硬是把鞭打督邮划到了张飞的名下,更将刘备早年的诸多情事一一隐藏。致使今天的读者认为刘备就是大耳朵、长胳膊,爱哭鼻子、少说话的傻二哥一个。
但当时或许正是这种个性,折服了关羽与张飞,死心塌地地追随刘备南北奔走。
但是,此时的刘备仍然有很多不足。如果这个时候的刘备去三顾茅庐,无论诚意多大,恐怕都是很难折服孔明的。但是,奔五的刘备折服了孔明,一如奔三的刘备折服了关、张。这就是人的变化,就是李太白所说的“大贤虎变愚莫测,当年颇似寻常人”。那么,是什么促成了刘备的虎变呢?
有一段时间,刘备的运气还是不错的。就在他从下密丞的任上不辞而去后不久,刘备又当上了高唐尉,不久居然又升迁为高唐令,后又离开高唐,追随了公孙瓒。在公孙瓒的表奏下,刘备成了别部司马,奉命与青州刺史田楷一起阻击冀州牧袁绍的进攻。因为在这个阻击战中“数有战功”,刘备又当上了平原令,并很快升为平原相。
就是在平原相任期内,发生了曹操远征徐州,陶谦四处求援的事情。刘备和他的上级青州刺史田楷都出兵援救。但刘备却格外得到陶谦的赏识,一见面就得到了四千部队的配属指挥。曹操撤军后,陶谦更让刘备屯兵小沛,做起了徐州的外藩。没多久,陶谦病故,临终前,陶谦决定将徐州转交刘备治理。这一决定又得到了徐州基层官吏和地方大族的支持。就这样,刘备忽然转了大运,一下拥有了一州之地。
但是,刘备的好运引发了很多军阀的妒忌和垂涎。北面的曹操,南面的袁术,一时都成了直接的对手。刘备被迫两线作战。
就在此时,被曹操击败的吕布势穷来投。虽然明知吕布为人反复无常,但为了应付两线作战的局面,刘备还是收容了吕布。兴平二年(195年),吕布趁刘备和袁术作战的时候突然袭取了下邳。当时留守下邳的张飞御下无方,激起了刘备嫡系部队和原陶谦系将领的内讧,遂使得吕布轻易得手,不仅占了徐州,而且“虏先主妻子”。此后吕布出于现实考虑,又反过来收容刘备,让他屯兵小沛,重新给自己做了外藩,刘备的家眷也被放回。不过,这个合作并未持续很久。由于刘备的力量增长过快,引发了吕布的忌惮,双方终于在建安二年(197年)爆发了军事冲突。建安三年,吕布再次击败刘备,并“复虏先主妻子”。无处容身的刘备转而投奔了曹操,曹操随之攻灭吕布。第二年冬,刘备袭取徐州,竖起了衣带诏讨曹的大旗。但建安五年即被曹操击破,曹操“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一无所有的刘备转而投奔了袁绍。
年轻的刘备容不得一个督邮,但中年的刘备却已经能够在吕布、曹操与袁绍这三位敌手之间,一次次地虚与委蛇,等待时机。真实的刘备性格刚强,这种刚强并没有消失,而是潜得更深了。正因为潜得更深,所以耐力才更久。
从建安四年刘备在徐州竖起反曹大旗,到长坂坡死里逃生,刘备的经历可以说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但是,刘备从不屈服,而且任凭曹操如何使尽手段,都从来不曾消灭刘备,甚至从未能消灭刘备的核心班底。相反,刘备却在屡战屡败中声望日隆。当袁绍决定与曹操摊牌时,排在陈琳讨曹檄文第一位的就是刘备(左将军领豫州刺史)。而之前当刘备势穷投袁时,先是袁绍的长子青州刺史袁谭“步骑迎先主”,到平原后,袁绍又“遣将道路奉迎”,自己也出城二百里郊迎,他们看重的正是刘备的政治声望与号召力。
这个政治声望与号召力当然首先源自刘备的亲民风格,其次则来自于刘备兴复汉室的政治号召。
就第一点来说,早在平原时期,刘备就在“人民饥馑,屯聚钞暴”的环境里,“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至于第二点——所谓兴复汉室云云,恐怕更多的是诸葛亮的政治理想。至于刘备一而再再而三地抗曹,更多的似乎仍然是一种性格使然。
当建安三年刘备投曹之时,曹操待之以非常之礼,但是,非常之礼背后往往隐藏着非常的危机。事实上,当刘备势穷来投之时,曹操的智囊团就已经分裂为主杀与主留两派。到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时候,也就注定了刘备后半生如果想继续留在曹操手下,必须十二分地夹起尾巴做人。甚至即便如此,多疑残杀的曹操是否能容得下刘备,都是一个大问题。更何况,刘备的本性恰恰是宁折不弯,只不过是经验和惨痛的经历教会了他忍耐。也可以说,刘备的忍耐是非本性的,是为了更高层次的不忍耐。